第1075章(1 / 2)

时光悠悠,如潺潺溪流,在沈府的每一个角落流淌而过,带着往昔的故事,也孕育着新的希望。沈之修与苏清妤携手走过的日子,虽历经风雨,却始终情比金坚,而沈府也在他们的经营下,愈发繁荣昌盛。

这一日,京城迎来了一场盛大的诗会。这场诗会由当朝几位德高望重的文坛泰斗联合举办,意在汇聚天下才子佳人,以诗会友,共赏风雅。沈之修虽身为武将,却对诗词歌赋颇有研究,平日里也常与苏清妤吟诗作对,陶冶情操。苏清妤得知此事后,便劝沈之修前去参加,一来可以结交更多文人雅士,二来也能放松放松身心。

“三爷,这诗会可是难得的盛会,您不妨去凑凑热闹,说不定还能结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呢。”苏清妤一边为沈之修整理衣衫,一边柔声说道。

沈之修笑着摇了摇头,说道:“夫人,我虽喜欢诗词,但终究是个武人,去那诗会,怕是有些格格不入。”

苏清妤嗔怪地看了他一眼,说道:“三爷何出此言?您的才情并不输那些文人墨客,况且,多出去走走,开阔开阔眼界也是好的。”

在苏清妤的再三劝说下,沈之修终于答应前往诗会。诗会当天,京城的一处雅致园林中热闹非凡。园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,假山池沼相映成趣,四周挂满了文人墨客们题写的诗词灯笼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诗意。

沈之修一踏入园林,便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。他穿梭在人群中,听着才子佳人们吟诗作对,心中也不禁涌起一股豪情。这时,一位身着青衫的年轻书生走上前来,拱手行礼道:“这位兄台,看您气宇轩昂,想必也是爱诗之人,不知可否与在下切磋一番?”

沈之修连忙还礼道:“在下不过是个粗人,略通诗词罢了,还望兄台不吝赐教。”

两人便在一处亭子中坐下,以“春日盛景”为题,开始吟诗作对。那年轻书生才思敏捷,出口成章,一首首描绘春日美景的诗词脱口而出,引得周围的人纷纷喝彩。沈之修也不甘示弱,他结合自己在边疆的经历,将春日的生机与边疆的壮丽景色相融合,吟出了一首别具一格的诗词:“边疆春至雪初融,草色青青映碧空。铁马金戈曾驻处,如今桃李笑春风。”

此诗一出,全场皆惊。众人皆没想到,这位看似粗犷的武将,竟能写出如此意境深远、情感真挚的诗词。那年轻书生更是对沈之修佩服得五体投地,连声称赞道:“兄台此诗,既有边疆的豪迈之气,又有春日的柔美之韵,实乃佳作!在下佩服,佩服!”

沈之修谦虚地说道:“兄台过奖了,在下不过是随意抒发心中所感罢了。”

就在这时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缓缓走来,他正是此次诗会的主办者之一,也是当朝著名的文坛大家。老者微笑着对沈之修说道:“这位将军,老夫听闻你的诗词,深感震撼。将军不仅武艺高强,而且文采斐然,实乃我朝之幸啊!”

沈之修连忙行礼道:“前辈谬赞了,晚辈不过是略通文墨,与前辈相比,相差甚远。”

老者摆了摆手,说道:“将军不必过谦,老夫一生阅人无数,能写出如此佳作之人,必是胸怀大志、心怀天下之人。将军在边疆保家卫国,如今又能在诗词上展现出如此才华,实在令人钦佩。老夫愿与将军结为忘年之交,不知将军意下如何?”

沈之修受宠若惊,连忙说道:“能与前辈结交,是晚辈的荣幸,晚辈求之不得。”

从那以后,沈之修与这位老者时常相聚,一起探讨诗词歌赋,交流治国理政的想法。老者丰富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,让沈之修受益匪浅,而沈之修在边疆的经历和军事才能,也让老者对他刮目相看。

而在沈府中,苏清妤也没有闲着。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,尤其是对于府中的孩子们。于是,她决定在府中开设一间学堂,邀请京城中有名的先生来授课,让府中的孩子们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。

学堂开设之初,便吸引了不少孩子前来报名。苏清妤亲自监督学堂的各项事务,从先生的选拔到课程的安排,她都一一过问,力求做到尽善尽美。在她的努力下,学堂的教学质量越来越高,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日益高涨。

这一日,苏清妤来到学堂,看到孩子们正认真地听先生讲课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下课后,她将孩子们召集到一起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孩子们,你们都是沈府的未来,也是国家的希望。我希望你们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,努力学习知识,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”